資料下載區
(專題)教育部永續校園系列報導之十四-楊心永續校園教學札記(2005-6-13)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141期 圖/文---陳俊良(桃園縣楊心國小教務主任) 1987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提出永續發展的觀念,以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藉此維護代間正義。楊心國小此次申請「永續校園改造計畫」是希望能將傳統校園封閉式的環境,改造成符合永續、生態、健康、節能、環保、安全的人性化教育環境。 *響應綠色學校理念 全校動起來 去年在一次教務主任會議中,認識了「台灣綠色學校」這個網站(https://www.greenschool.org.tw/),它是一個綠校園教學相關資訊分享平台,在回校後便積極鼓勵老師們,將他們平常就已經在做的環境相關課程及教學心得上傳到「台灣綠色學校」,於是我們全校動起來,上網來種樹,由一片葉子、一根枝幹到一棵樹地分享我們的教學經驗。 *校園的改造與校本課程的結合 楊心國小本次申請多層次植栽、教學農園以及生態池三項改造計畫,學校期望經由校園的改造,使得原本黃沙滾滾的校園,呈現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讓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認識各種植物和水生動物,規劃學習新空間,豐富孩子們的學習內容並學習和大自然和平共處。
【配合改造計畫進行的相關課程】 一、多層次植栽:在進行校園植栽前,我們先請自然領域教師們彙整各年級自然領域教材所有植物種類,接著進行全校植物戶口普查(共有132種),最後再與建築師、老師們進行規劃;我們將全校植物區分六大區域,便於分年級讓學生有系統進行校園植物主題課程學習。 以下是這學年我們以「樹」為統整概念,來設計學習的主題,期望讓學習的場域從教室延伸到校園,並擴展到社區。
二、教學農園:以營造「班級特色園圃」為主,並配合一、三年級自然領域植物栽種及觀察課程實施。教學農園是一種體驗學習、勞動學習及感動的學習,結合兒童尿液施肥,提倡有機生態農園。讓學生學習有關園藝規劃、植栽方式、作物種植等的技能並營造校園植物多樣性。 ※老師的教學感想: 在這一次的種植活動中,學生們都能合力完成播種,在活動後的分享討論時間,學生們建議小組應採分工的方式,效率會比其他組高,種植的過程中也會沒有爭執,除此之外還有多項建議。各組在彼此分享經驗中,學習他人的優點,修正自己的缺點,最後學生能了解到種植的快樂,也能將種植當作一種休閒活動。看到學生辛勤的撥種過程,及播種完成後滿足愉快的笑容,我相信他們不僅學到了如何播種,尊重生命的概念更已在他們心中萌芽。
三、生態景觀教學池:生態景觀池的營造過程可以結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水生家族」、「生物棲息地」「校園植物認識」等課程,讓師生參與生態景觀池的規劃設計和營造。另外我們將生態景觀教學池與「樹的原住民」原有植物教學觀賞區,連結成一完整共生動植物觀察學習步道。我們在生態池的旁邊種植了一些親水性植物,如野薑花、鳥巢蕨、銅錢草、腎蕨等,還營造了一些浮水性植物。目前池裡已發現水黽、晚上並有蟾蜍在叫,附近居民放養一些蝌蚪、青蛙,生態池的居民正在增加中。 四、河堤生態區:楊心國小校前有秀才窩溪流過,,河岸旁具豐富自然界動植物景觀;春秋之際鷺鷥成群,河川內魚群悠游,河堤邊水丁香、水蠟燭等珍貴水生植物滋長,為配合各項動植物生態觀察學習,我們在河床上設置一木質生態觀察平台。這學期我們藉由水芋頭的生長位置來觀察秀才窩溪流域寬度的變化。 *一切行政為教學 所有措施為學生 這次的校園改造計畫,是希望在校園中塑造多樣的學習空間,透過一些教學活動,結合課程來進行永續發展的觀念教學,使校本課程得以更落實於孩子學校生活中,並且再一次匯集親師生及社區共同來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