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所在位置:首頁 >> 資料下載區

資料下載區

:::
(參考資料)雇工購料,地方美學的「實驗」!_台灣社區培力學會常務理事李柏賢

資料來源:台灣社區培力學會 常務理事李柏賢先生

  嘻嘻﹗在進入主題之前,不經意地想起多年前高中時的一位奇葩同學,那是一個初秋的早晨,看著他漲紅了一張臉,一路咳進教室,問他怎麼了,他斷斷續續地回答:「早上出門前正吃著早餐,我忽然納悶,食物由食道到胃,到底是食道的蠕動作用大,還是因為重力,所以…….我就倒立吞了一口燒餅……然後…..咳咳咳」。害我們整整笑了一堂早自習。

 

雇工購料,是一場有趣的「地方美學」實踐試驗

 

  大家一定很奇怪,在這邊聊這些幹嘛?這跟「雇工購料」有啥關係?先聲明,在這裡絕對不鼓勵大家拿生命開玩笑,因為奇葩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我想讓大家想想「實驗」這回事兒。老實說,我非常欣賞我的這位高中同學,在高中三年裡,他層出不窮地探索著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包括奶粉跟熱開水在杯子裡沖泡跟在嘴巴裡攪拌到底差異在哪裡等等,「實驗」這件事,深植在他的生活中,任何的「為什麼」,他都在試驗過後告訴我們他所得到的結果,即便這個過程有點嚇人。

  

  回過頭來談談「雇工購料」,其中有幾個重要的關鍵字:「實驗」、「開放」及「彈性」。這陣子不論是公部門、第三部門還是最貼近民眾的社區團體,都熱烈地討論著「雇工購料」的可能性,在各種切入觀點產生之前,我們有必要回到這件事的源頭來探尋它的本質,否則大家的討論會很難找到整合的基礎。

 

  或許可以這麼說,「雇工購料」這類社區工程的自力營造模式之於「傳統專業者執行」的模式,就像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爭論一樣,是兩套相互背離的思考邏輯。「雇工購料」的本質在於透過地方居民親自動手的過程,讓「地方美學」可以實質落實,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工作項目,其一是「雇工」,讓空間真正的使用者在一連串經過規劃的程序操作之後,能夠學習社區裡良好的人倫互動、讓在地的專業人才可以充分發揮、居民與地方空間之間的情感得以建立及延續,並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以上總總,是傳統著重經濟效益的工程營造模式無法提供的。另一個工作項目是「購料」,也許應該說是「尋料」會更貼切,善用地方特色材料,無論新舊,且廢材的再利用是「雇工購料」裡一件很迷人的事,社區的「地方美學」從「形式美學」的窠臼中跳脫出來,透過「討論設計」、「組織工班」、「找材料」及「採購材料」的過程,進入到與美學建構過程結合的更深層次。

 

  以上很簡短地說明了「雇工購料」的要義,看重的依舊是社區營造裡最根本的層次-「造人」,與傳統工程施作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過程」,後者強調「結果」,這導致兩種工程施作模式對於「時間」長短的容忍度不同,對社區而言,在組織討論的機制形成之後,有著必須視自身的需求選擇用何種模式建設地方的責任,在抉擇的過程中,僅存在「適不適合」的問題,而無關乎「好不好」的定論。回應之前所提的關鍵字-「實驗」來做總結,就因為我們對於「雇工購料」有著呼應社造本質的期待,所以更需要用「開放」及「彈性」的態度來看待它。若是大家對「雇工購料」這件事的本質認知一致,非常希望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各司其職,一起來完成這堂有趣且意義非凡的實驗課﹗